CIO已經證明,他們可以在短短幾周內安排好數千名(甚至是上萬名)遠程工作的員工。然而,疫情結束后企業仍需遠程辦公。52%CIO認為2021年在家工作的比例將上漲。未來企業面臨的挑戰將是,是否有融資和授權的資產,從個別技術到房地產層面,來支持遠程和混合工作模式。
根據Gartner的董事會優先任務調查,69%董事會通過數字化業務加速來應對新冠疫情,60%董事會通過數字化業務提高運營效率。如今,穩步發展已遠遠不夠,董事會要求CIO帶領企業加速發展。
表現優異的CIO知道他們正在參加障礙賽,因而時常會出現干擾。Gartner在2020年的CIO調查中發現,過去四年內,半數企業遭受過一次重大破壞。CIO在制定后疫情戰略時,也許會專注于解決新冠疫情帶來的具體問題,從而導致戰略不合理。
平均來看,CIO預計到2021年,IT預算的平均漲幅僅為2%。但這并不是全球金融危機所導致的預算持平或削減。董事會和CEO表示將把資金用于數字化加速,他們已意識到企業未來的發展之路全程需要IT保駕護航,因此組織急需采取措施。
在企業全面數字化情景下,需要聚焦新的業務模式、人的行為、物的行為、時間、空間和互聯互通。因此,在原EA框架下,增加業務流程、物、集成等三個域,并豐富數據、應用、時間、人、動機等領域,并提出由9個域組成的滿足全連接和數字化的擴展型EA(7W2H)框架,命名為智慧企業架構框架(簡稱SEAF,Smart EA Framework)。(批注:這是原著結合所遇新案例的良好嘗試,但并沒有看到融入相關因素的必要性,個人以為原有EA框架構建同樣可以闡釋、并在方案和建設階段解決上述問題)架構層上分4層,上下文關聯模型、概念模型、邏輯模型、物理模型,每個域的架構層次組件在不能層次用不同模型來表示,對9個域的架構分別概括性闡述如下:
1.業務流程域
業務流程是業務戰略的承載體,是業務能力的端到端呈現,是業務模式的業務設計,是業務管控的運作機制,是創造價值的過程,當然,也是信息化/數字化的核心對象。因此,流程必須以客戶為中心、基于角色、聚焦業務價值、架構化,聚焦流程的組織和業務行為。(批注:數字化時代流程到底聚焦什么?是不是向客戶交付價值?)以客戶為中心為核心理念:就是要樹立以服務為核心的服務型流程文化,需要改變以部門或職能為中心的落后的業務流程設計思想。建立去職能化,以服務和角色為中心的流程設計理念,(批注:一定要去職能化么,職能存在沒有意義嗎?)聚焦有效性和效率,即聚焦創造價值,而不是聚焦職能劃分和權利。
分層分級的結構化思路:建立企業完整的業務流程架構和端到端集成的主干流程,基于流程架構建立流程責任機制。堅持主干簡潔和穩定,末端靈活和標準兼顧的業務流程架構思路,(批注:主干穩定是正確的,但末端靈活與標準本身是矛盾的,難以兼顧,更多的是選擇釋放自由度)
按照價值創造過程拉通主干流程,實現端到端或客戶到客戶的集成,并基于業務場景重構業務流程視圖,實現業務流程的靈活編排,滿足業務變化和靈活性要求,提升端到端流程的效率。
業務行為融于業務流程:業務發生的質量、內控、授權、行權、監控、時間、地點、服務等行為要融于流程,基于業務管控要求,承載授權體系,業務流程要支撐組織/人的行為的可追溯性和可視性。
2.業務應用域
業務應用首先來自于業務流程架構,是業務流程/業務能力的功能化,是業務的IT實現。將業務流程的能力/活動抽象成最小應用功能,再基于端到端業務、業務邊界、數據關聯性、安全性等要素,將應用功能抽象成應用功能組,再規劃成業務應用平臺,(批注:主要應用架構推演邏輯沒錯-:拆->同->合)并建立應用集成關系,以及基于應用的數據流視圖(批注:前后關系不能忽略,否則容易給企業帶來誤導)。
3.數據域
在信息化階段,基于業務流程輸入輸出的業務項(BusinessItem)構建數據模型,聚焦主數據、業務交易數據、業務規則、參考數據等結構化數據和之間的關系,以及基于經營指標、管理指標、業務流程績效指標等管理決策數據構建的維度模型。
在數字化或智能化階段,以對象及其行為為中心,需要基于業務行為、人的行為、物的行為構建行為模型,聚焦非結構數據(重復型和非重復型)和結構化數據建立人、事和物之間的關聯關系,建立基于場景和行為的趨勢分析、相關分析、關聯分析、故障、質量、客戶流失、用戶忠誠度、用戶習慣、病情監控、情緒分析、索賠、欺詐、違規、位置服務、生物識別等大數據分析模型。
4.集成域
除了流程、應用、數據和服務等相互集成外,數字化轉型還需基于業務鏈、產業鏈、智能制造等垂直集成、水平集成和端到端集成,實現數據共享。以及以人、事和物為中心的數據聚集的業務模型和數據模型集成。(批注:過于分散、無法聚焦,集成必須有所指向)
5.技術域
通信和信息技術的共享性、通用性、連接性、體驗性、平臺性以及規模性等特征,要求規劃和制定企業級的技術框架ETF,包括策略、技術架構、技術標準、技術規范、API、參考模型等,并基于技術框架構建企業級的網絡平臺、云計算/存儲平臺、IoT平臺、數據平臺、異構集成平臺、統一接入平臺、應用平臺、門戶平臺等共享技術平臺(批注:這些估計才是華為ICT的業務優勢),同時要基于云管端和數據構建安全平臺,通過平臺化技術戰略支撐業務一體化戰略和快速響應全球化的靈活性策略。
6.時間域
時間是信息化和數字化的特殊數據,隨著業務管理的精細度不同,IT應用在不同階段關注和管理的時間也不同,對后續的分析和應用方式影響很大。
在信息化階段,業務流程設計只重視關鍵業務事件發生的時間點,管理應用系統也只管理了業務流上一些關鍵時間,比如創建、修改、簽單、交付、下單、可獲得、發貨、退貨、開票、審批、產品發布、產品退市等,一般應用于監控和經營、效率指標的統計和分析。
在數字化階段,需要進行大數據分析,挖掘數據的時間和趨勢價值,以前管理的時間點遠遠不能滿足精細化管理和分析要求。需要關注人在不同空間(企業、虛擬、公共)的行為和關聯行為,比如企業空間的體驗、停留、興趣、位置;虛擬空間的體驗、停留、興趣、位置、言行等;社會空間的位置、活動、位移軌跡等行為。對物體(生物、設備、裝備、終端)的內部運行狀態,需要基于時間抽樣,比如發動機各部件的狀態、溫度等,比如人的心率、血壓等,以及物體對外界的感知,包括溫度、空氣、位置、環境等需要基于時間抽樣。
基于人、事和物體發生的行為和時間建模,對行為數據進行采集,而基于時間系列的分析建模,對行為趨勢進行分析,對行為發生的后果進行預防和預警,從而實現人的先見之明,創新商業模式,提供更加精細化的服務。(批注:核心本質是對數字化世界的構建,不同組織構建的起點和邏輯可以各有不同)
7.物(物體)域
在數字化時代,對物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研發階段就要對其進行內外行為建模,即對物體的智化設計包括內部感知、外部感知、連接性、自調節、自學習、自愈性、類人性等,只有智化設計的產品和植入了各種傳感器的生物,才能實現物物互聯,人物互聯,和與管理應用系統實現集成,在使用和運行時才能產生和采集我們需要的行為數據,實現精細化的管理和控制。
8.人(角色)域
在現代社會,人在不同空間呈現為不同角色,不同的組織構建不同空間行為的模型。在企業空間,需要基于業務價值創造過程和管控要求來精細化角色定義,并在效率和管控上取得平衡,因此,需要基于角色來設計流程,以角色為中心進行行為建模,要把人的行為納入IT應用系統設計和開發,組織才能掌握在企業空間的行為,并構建行為分析模型,基于行為、規則、知識、經驗來改進業務流程、內控模式、遵從模式和IT應用系統,讓企業管理層聚焦異常行為的處理和規則的建立,從而改變工作方式和不斷提升人的效率。
企業或一個組織,基于角色來進行資源配置、能力建設、崗位匹配、授權體系設計、IT應用功能和服務設計,以及組織結構優化。
9.組織動機域
信息化和數字化是管理變革、流程變革、企業轉型的使能器,歷史經驗證明了它一定是一把手工程,因此企業/組織的愿景、戰略、目標和能力等決定了信息化和數字化的進程和水平。
我們需要進行下列三層面的頂層設計,并長期投入實現轉型方案的落地和運營,以及持續改進和優化。
1.數字化轉型戰略規劃,包括業務創新戰略、經營戰略、組織能力、數字化領導力、數字化戰略、云戰略、連接戰略、大數據戰略等
2. 數字化治理的頂層設計,企業級的總體策略、總體原則、愿景、使命、定位、數字化組織和管控流程、崗位和資源配置、長期投資、績效與激勵措施等。
3. 數字化的企業架構規劃,包括業務架構、數字架構、應用架構、技術架構等架構頂層規劃和設計。
(批注:企業能力升級的標準三大件)
總之,企業要完成數字化轉型。
首先是管理層的觀念、理念轉變,并要具備數字化領導力,積極主動推動數字化轉型,做數字化轉型的領導者和先鋒。
其次,是借鑒最佳實踐進行數字化轉型的三個層面的頂層規劃和設計,制定好實施藍圖。
其三,做好向數字化轉型的各方面準備,包括組織、能力、資金等,做好變革前夕的研究和驗證,高度統一和認識到數字化轉型的挑戰,準備長期投入和堅定信念。
免責聲明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